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,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是关键,金融支持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记者日前从兴业银行获悉,该行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转型发展,加大对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,今年前三季度绿色贷款增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增量2.5倍,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余额612亿元,较年初增长55%。
近年来,我国绿色贷款取得积极进展。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,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.78万亿元,同比增长27.9%,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.5个百分点;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率平均水平。
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,海洋产业是重点支柱产业之一。威海市商业银行立足区域产业特点,围绕蓝色经济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条,不断加大信贷供给,持续创新服务模式,全力助推蓝色经济发展,持续打造蓝色金融品牌。
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,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础上,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,形成政策规模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
当前,绿色转型发展日益受到各方关注。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做出诸多努力和探索,尤其是近年来,践行新发展理念,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,助推相关产业绿色转型发展。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,全方位聚焦绿色金融,展示经验做法,探讨发展路径。
英国格拉斯哥COP26联合国气候峰会尚未结束,在不远处的伦敦,中国银行6只持续发展类(ESG)债券已公开亮相。
“三农”工作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重点。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7年聚焦“三农”问题,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强调自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“三农”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。然而,不同地区的乡村各有特定的自然禀赋、地域文化、民风民俗、产业发展模式,乡村振兴发展潜力存在较大差别,并面临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普遍存在的“四大难题”:分散化资源难以统计、碎片化资源难以聚合、优质化资产难以提升、社会化资本难以引进,导致“三农”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更为突出。
兴业银行联合厦门航空推出的全国首批“碳中和机票”上线。旅客通过购买具有“碳中和”标识的机票乘机,在空中旅途就能践行碳减排,该项创新成为国内银航携手探索绿色低碳出行的一项重要实践。
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,一系列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有望推出,包括创设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、完善绿色分类标准、完善碳排放定价机制等,引发市场普遍关注。
近年来,云南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提出要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“绿色能源”“绿色食品”“健康生活目的地”三张牌,让“绿色”和健康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底色。
中办、国办近日联合印发的《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》提出,要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,要研究发展基于水权、排污权、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。
中国银行成功发行完成全球金融机构首笔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,规模18亿等值人民币。